6月22日,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公告,自2018年7月1日起,取消流量“漫游”费,新老手机用户的省内流量升级为国内流量(不含港澳台流量)。长途漫游费、流量“漫游费”逐
6月22日,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公告,自2018年7月1日起,取消流量“漫游”费,新老手机用户的省内流量升级为国内流量(不含港澳台流量)。长途漫游费、流量“漫游费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手机用户欢欣鼓舞期待着换地不换号的畅通未来,然而,“归属地营业厅”却成为不少用户心头的“紧箍咒”。销户、换卡等重要业务只能回到归属地营业厅办理,手机资费一体化跑在了时代前端,全国一体服务体系却显得有些跟不上脚步,服务何时才能不“漫游”?微信公众号:“新华社”、“北京青年报”“投诉”成异地办理业务的“捷径”今年初,罗奕玮的工作地点从北京搬到了杭州,仍需和同事、合作伙伴保持联系的她继续用着北京的手机号。最近她爱上了在手机上观看综艺节目,便考虑将原有手机套餐换成App专属流量更多的互联网套餐。“一开始我比较担心的是老用户无法转办更实惠的套餐,结果客服说只要原有合约到期了就可以转,我还挺高兴。”罗奕玮说,“但之后客服告诉我,必须要去归属地营业厅才能办理,杭州营业厅不受理。”短期内无法回北京的罗奕玮不得不暂时搁浅了换套餐计划。她表示不理解,为什么平时在运营商App上就能完成的换套餐操作,一定要千里迢迢回到归属地才能完成?从天津毕业后来到乌鲁木齐工作的纪薇薇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:已经使用乌鲁木齐手机号近一年的她,却仍没有把原来的号码注销,同样是由于没法回到号码归属地处理。但纪薇薇说,最近她在网上发现了很多异地办理业务的“攻略”。从续约、办理缴费证明到销号、换套餐,记者搜索发现,尽管客服会表示这些业务无法在异地办理,但有不少网友分享了办理成功的经验,而操作要点基本都是投诉。“客服说必须回归属地营业厅,我态度强硬,立马搬出‘投诉’二字。”有网友在论坛发布了自己异地改套餐的经历,“随后就有工作人员回访,让我提供服务密码后就改好了套餐。”有些网友则表示,在投诉后,有客服单独联系自己索要了手持身份证的照片、授权书等材料,之后也顺利办理了异地业务。“办卡时快递上门,销卡时找不着门”,因归属地而产生的种种限制让用户和客服不得不“另辟蹊径”,这背后无疑是一场双输。制度刻板导致用户“绕道”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介绍,以往曾经出现过假冒他人进行异地补卡、异地销号等案例,因此运营商对此类重要业务格外谨慎。取消异地办理,一部分是出于安全考虑,类似于App异地登录时会打开多重验证。但制度的刻板导致的大量“绕道”行为,反而对用户的账户安全有害无利。据了解,不少用户因异地办理困难直接放弃,而一部分用户选择远程授权归属地客服代办。由于销号难,不少用户选择置之不理静候自动注销。但纪薇薇说,自己很担心号码在停机前产生欠费,影响个人征信。记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于2014年发布的个人信用报告样本中看到,电信欠费信息确实包含在内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客服表示,目前运营商如果上报了用户的电信欠费信息,就会被记录到信用报告中。罗奕玮则表示,之前运营商客服曾表示,可以把身份证、委托书等材料传给客服,由其代办,但她担心个人信息因此泄露或被挪作他用。这样看来,异地不办理反而带来更多不安全、不诚信的隐患。而付亮分析,有部分业务不能异地办理,可能只是因为运营商没有打通其全国数据,导致外地营业厅或工作人员没有权限处理。“但运营商的内部结算、系统割裂、内部竞争,永远不是形成服务障碍的理由。”付亮说。服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“通过异地不办理业务来防止冒名顶替、电信诈骗等行为,我认为这一解释是站不住脚的。”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,运营商对于异地不能办理销户、转套餐等业务的规定属于无效条款内容。《消费者保护法》第二十六条规定,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、通知、声明、店堂告示等方式,做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、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、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、不合理的规定。否则,其内容无效。“很多电信业务办理时只要一个电话、一次App操作就能开通,而注销或更换时却要求用户到开户地去办理,这是明显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、减轻或免除经营者责任的不公平、不合理规定。”陈音江说。可以看到,目前三大运营商对异地服务也进行了一些努力,异地补卡业务基本已可以顺利完成,但仍有不少业务固守“异地不办”的陈规。专家表示,服务一体化,推动异地建立安全、便捷的服务流程是大势所趋,其惠民程度不亚于“提速降费”。而随着指纹识别、人脸识别等技术愈加成熟普及,异地办理和账户安全将可以兼顾。陈音江认为,既然不论是异地还是本地办理,运营商都需要对办理者身份进行有效审核,就不能以安全为借口减少工作流程、增加消费者负担。付亮则建议,可以通过与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、支付工具进行合作,将销户等业务的一部分程序搬到线上进行,同时取消本地、异地之分,找到用户、运营商、主管部门之间满意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相关链接流量资费仍有下降空间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公告,自2018年7月1日起,取消流量“漫游费”。这一消息让很多人“放下心来”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,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,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,明显降低家庭宽带、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,取消流量“漫游”费,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%,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,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。工信部随即表示,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要求,让广大用户尽早受益,将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抓紧落实,尽快做好实施准备工作。3月6日,工信部及三大运营商发布推进时间表,表示取消流量“漫游”费将争取7月1日实施。工信部同时表示,要进一步落实好今年提速降费各项措施,在移动流量的资费上,除了取消流量漫游费,还要降低移动流量每G每个月的资费水平,这两项措施加在一起,到年底前流量资费要比去年下降30%以上。此外,还要继续推动家庭宽带和企业宽带费用的下降,这些措施将惠及所有企业和用户。相关专业人士指出,2017年手机上网流量平均资费降到26元/GB。如果流量“漫游费”取消,再加上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%,这样计算下来,人均在流量上的花费相比26元/GB将进一步降低。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则指出,从长期的整体趋势来讲,流量资费仍有下降空间。“2G时代,1G流量的价格要1万元;3G时代,1G流量价格降到500多元;4G时代,1G流量大约30元左右,实际上目前已低于30元;到5G时代,1G流量的资费预计将在1元左右。技术进步将是推动资费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。”项立刚表示。此外,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指出,取消流量“漫游”费,有利于运营商的套餐简化。“最大的行业变化趋势,将是运营商套餐数量的减少”,他分析认为,未来运营商将从集团层面统一规划,划分资费套餐预计将分别分为高中低大致三档,不限量套餐的进入门槛有望降至五六十元左右。基于上述情况下,付亮分析认为,对于用户来说,每月资费60元以上的,未来可以考虑改选不限量套餐;每月资费在20—60元的,建议选择日租卡类型,流量资费大致在1元800M—1G左右;每月资费在20元以下的,对于流量使用较少,则建议选用月租卡,资费更合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