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112”,即由扶贫干部和社工组成的两人扶贫组,对口帮扶1户贫困家庭,每季度和帮扶对象进行至少1次思想交流,完成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等2大类服务内容,为贫困户家庭提供“一对一”
“2112”,即由扶贫干部和社工组成的两人扶贫组,对口帮扶1户贫困家庭,每季度和帮扶对象进行至少1次思想交流,完成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等2大类服务内容,为贫困户家庭提供“一对一”帮扶,通过市场化运作、精细化管理、专业化服务,实现扶智、扶志相结合。同时,这也是新会区探索的社工帮扶新模式。去年以来,新会区通过购买服务引入4个社工机构,对全区12个镇(街、区)的精准扶贫户938户2992人实现社工跟踪服务全覆盖。通过社工上门面对面服务,实现政府优惠政策与贫困户之间的无缝对接,为贫困户提供教育、医疗、就业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准确信息,实现精准帮扶。(文/图唐达)社工牵线搭桥助力精准帮扶案例芬姐今年36岁,家里共有三口人,丈夫患有精神三级残疾,儿子现就读小学。因为疾病的原因,芬姐丈夫现只靠打散工来帮补家庭,儿子日常的上学接送、教育等则只能靠芬姐一个人去独立承担。社工上门探访时,芬姐向社工吐露了心声:“自从儿子出生后,我一直在照顾儿子,还有买菜煮饭、定期帮丈夫复检取药等。这些年看到丈夫这样,但是自已又没有能力可以去改变或者帮到这个家,真的是好难过,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。”了解到芬姐的家庭情况后,社工看到她多年来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及努力,也理解和感受到芬姐的不容易。社工鼓励芬姐,先与丈夫多沟通,尝试去找一份稳定工作,并向其讲解精准扶贫的就业帮扶政策,希望她通过就业为这个家庭“造血”。与此同时,社工也与芬姐的丈夫进行了多次沟通。最后,社工协助芬姐通过公共就业用服务机构进行“一对一”推荐就业,为她推荐合适的就业信息。很快,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向社工推荐了招工需求,社工了解后鼓励并陪同芬姐到医院面试,最终顺利入职。如今,芬姐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。小陈右手截肢残疾,一家三口在天马村居住,目前在村内经营一间小零售店,但生意清淡收入较少。小陈妻子为照顾家人平时只能在家附近打散工,女儿正在念小学,家里仅靠微薄的收入及低保金来维持生计。但社工了解到,小陈是虽然身体残疾,但却积极上进,不愿意因为残疾而浑浑噩噩地过日子。社工了解到小陈的需求,于是引导鼓励他尝试在小店的经营方式上进行改变,并协助其向相关部门了解相关扶持政策,助力精准帮扶。去年下半年,社工和相关部门多次前往到小陈的零售店考察,并解读农村电商合作模式流程,帮助小陈与新会供销杜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合作加盟商。原来模式单一的小小零售店,就此走上电商之路。从零售拓展到商品网上代买、代售、代收、网上缴费、店面代收代发快递等服务功能,小陈的商店重新装修后焕然一新。今年1月,小陈经营的天马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点正式揭幕。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源模式芬姐和小陈的案例,是社工帮扶“新会模式”结出的硕果。据了解,新会区探索的“2112”社工扶贫模式,充分利用了财政的杠杆效应引入精准扶贫。新会区财政按照每个贫困户100元/月的标准向社工组织购买服务,吸引社工组织介入精准扶贫,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源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政府开放社工组织竞争,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介入精准扶贫的社工组织;二是社工组织通过宣传、组织、动员,引导爱心企业、社会机构、义工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。在市场化运作下,新会区推行“2112”社工帮扶新模式吸引了大量资源进入精准扶贫领域,实现了各方“多赢”的局面。与此同时,社工帮扶贫困户实现区域管理,使扶贫工作更精细、更精准。精准识别,是重新核实贫困户的档案信息,对不符合标准的“贫困户”,反馈给扶贫部门处理;精准施策,按照贫困户的需求进行分类管理,采取相应帮扶措施;动态管理,就是由社工组织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更新,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此外,社工组织利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,通过个案交流改变贫困户的思想观念,开展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或者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,通过鼓励贫困户参与,利用专业化的服务,帮助他们融入社会,增强贫困户脱贫意识,挖掘其潜能和优势,提升其工作技能以及致富的内在动力和信心。成果截至去年底实现预脱贫603户截至去年底,新会区创新的“2112”社工扶贫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,实现预脱贫603户1929人。此外,该模式还根据贫困户家庭的实际需求,对938户贫困户进行分类管理,做到精准帮扶。对贫困户中85%是因病致贫,家庭成员中有重病的,帮扶措施主要是落实国家各项医疗政策及申请特殊医疗补助,2017年共为1498人次实现精准扶贫医疗报销45.55万元,为2992名精准扶贫对象及6198名低保对象共计5288人次申请医疗救助810.66万元。5%是经济过渡型,是单亲等特殊家庭,因子女处于学龄阶段,家中就业成员负担过重的,主要是对其子女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及制定助学补助措施,2017年共为290名贫困学生落实免收学杂费,并为210名贫困学生申请补助资金26.93万元。3%是劳动力束缚型,是家庭中有重残,要家人全职照顾,束缚了家庭中的就业劳力的,主要通过“扶贫车间”、技能培训等,使其实现家门口就业。2%是认知缺乏型,一般为家庭成员就业期望值偏差,家庭内生动力不足,家庭成员关系紧张,不能共同面对家庭困境的,主要由社工进行思想交流,改变其思想观念,并为其提供就业帮助,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,实现劳动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