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加入桌面 | 手机版 | 无图版
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
排名推广
排名推广
发布信息
发布信息
会员中心
会员中心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史密斯 » 四川 » 成都 » 龙泉驿 » 正文

“稻渔共作”破解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难题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8-07-02  浏览次数:104
核心提示:既能富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又能持续哈尼梯田的千年魅力。近年来,“稻渔共作”模式的成功,为保护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带动贫困
既能富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又能持续哈尼梯田的千年魅力。近年来,“稻渔共作”模式的成功,为保护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带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注入了新动力。6月23日,由红河县委、县 既能富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又能持续哈尼梯田的千年魅力。近年来,“稻渔共作”模式的成功,为保护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,带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注入了新动力。6月23日,由红河县委、县政府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、江苏中洋集团、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、昆明市福保文化城共同举办的“世界双遗产——红河哈尼梯田中海、中洋河鲜河豚品鉴会”在昆明市福保文化城水上大剧院举行。据悉,依托现已成熟的“稻渔共作”综合种养模式,上述单位将联合打造哈尼梯田“稻渔共作”的升级版,开发、推广更有价值的渔业产品,实现“粮渔多赢”的同时,让河豚等更多舌尖美食摆上百姓餐桌。红河县是“世界文化遗产”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哈尼梯田的核心区之一。其中,尤以今年4月获得“中国面积最大的连片哈尼梯田”荣誉的撒玛坝梯田最为壮观。1300多年来,由“森林—村寨—梯田—水系”四度共构的农业生态系统,丰富和延续了哈尼梯田文化长久不衰独特魅力。然而,由于哈尼梯田千百年来每年只种一季水稻,效益较低、劳动强度大等原因,山区农村水田改旱田甚至放荒呈加速趋势,哈尼梯田可持续保护面临严峻挑战。如何破解发展与保护共赢难题?2016年以来,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,在红河县率先实施水产种业计划,创新探索“稻渔共作”综合种养模式获得成功。去年6月15日,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授予云南中海渔业公司红河哈尼梯田“稻渔共作”技术示范基地,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授予中国的第一块“稻渔共作”品牌。“稻渔共作”综合种养作为一种新型稻田养殖技术模式,能充分利用生物互补共生原理,种植和养殖相互促进,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前提下,能显著增加稻田综合效益,实现“粮渔多赢”的最佳效果。红河县副县长张秋红介绍,按照“政府+企业+科研院所+养殖户”的“稻渔共作”综合开发模式,2017年,该县共推广稻鱼、稻鳅共作综合养殖近4万亩,发展“稻渔共作”相关专业合作社20个,有效带动全县13个乡镇1.3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。“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,加快高原特色产业扶贫步伐,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。”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燕介绍,作为本土渔业龙头企业,公司将携手省内外优秀渔业研究机构和企业,进一步开发、推广具有更高社会、经济价值的渔业品牌,做强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多收、粮渔共作、强农富民”的精准扶贫道路。“目前,我们已与江苏中洋集团等联合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,并已成功繁育出云南省第一批淡水脱毒河豚。下一步,将通过哈尼梯田‘稻渔共作’进行推广,打造共赢、共享的系列产品。”肖燕表示,将以“稻渔共作”保护和开发哈尼梯田,唱响哈尼品牌,从而带动农业生产、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观光共同发展。(记者 杨涛源)
 
 
[ 史密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史密斯
点击排行
 
 
购物车(0)    站内信(0)     新对话(0)